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术讲座】唐贤清教授:《语言研究的区域语言学视角——以湘黔桂边语言区域为例》

作者:杨意璇 日期:2017-10-19 00:00 点击数:

10月16日15点30分,唐贤清教授做客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为交大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语言研究的区域语言学视角——以湘黔桂边语言区域为例”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语言学教研室主任黄阳老师主持,汪启明、周俊勋、赵静、郑武曦等老师及众多同学积极参与,对唐贤清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

讲座开始唐教授以自身研究为切入点,在“普(普通话)-方(方言)-古(普通汉语)”的基础上加入了“民族语言和外语”,以此来告诉大家语言研究一定要打开视野。紧接着,唐教授以朱熹、周立波等人为例提出了语言学研究的类型学视野,引出了“区域语言学”。

    唐教授指出,区域语言学以语言区域为研究对象,关注的是特定地理区域内若干语言或方言在结构上呈现的相似性以及共享特征的跨语言(方言)扩散。他提到区域语言学的产生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局限密切相关,并指出区域语言学与地理语言学的不同之处。他指出区域语言学确立的三个点:第一,一个语言区域在地理位置上必须相邻,并以自己顺着丝绸之路做语言调查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丝绸之路语言带是成立的,在此区域里的语言具有很大的共性。第二,在一个语言区域内属于不同语系中发生学关系较远或毫无发生关系的语言(方言)共享了某些区域特征。第三,一个语言区域内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区域特征的产生是基于语言接触而导致的语言结构的借用或扩散的结果,而不是因为语言流变。

 随后,唐教授提出了该区域语言学视角下,语言研究的核心与外围。同时,唐教授指出了湘与黔桂边语言区域的研究价值:首先,在于打破“单一语种”研究模式,构建了一个跨区域语言比较的研究范式。其次,丰富了方言地区多语言、多方言的语言接触。在此过程中,唐教授提出了4点湘与黔桂边语言接触的特点,并以量词“粒”为例子与大家讨论分析。同时,研究湘与黔桂边语言区域有助于揭示该语言区域特殊语法现象产生的历史层次。最后,这也对该语言区域濒危语言的抢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报告后,唐教授与在场同学就有关语言学问题进行了讨论。唐教授谦虚、谨慎的学术态度令人称赞不已,精彩绝伦的学术报告使在场的学子们获益匪浅。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