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人才强校主战略】李岗:人才强院要做好顶层设计

作者:ligang 日期:2014-09-22 00:00 点击数:
      艺术与传播学院建院十年来,按照五年强基础,再五年上水平、后五年出特色的整体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了本校人文艺术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学校积极支持下,先后建立了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系、美术学系、中文系、传播学系、音乐系等6个教学单位;建立了人机环境系统设计研究所等8个科学研究平台和艺术创作综合实验中心等3个实验室。我们通过加强艺术文化类学科与理工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人文艺术与技术学科的互动,逐步形成一个富有创造活力的良性发展空间,及在国内外卓有影响的人文与艺术学科群。学院还担负着建设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工作,并设有四川省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构建了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工业设计与工程二级博士学位点,以及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音乐学与舞蹈学、设计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工业设计工程、艺术等专业学位硕士点,8个本科专业方向。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学院128位专业教师中,副高以上教师比例超过51%,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70%以上。学缘结构方面非本校毕业教师超过88%,其中有多名由奥地利、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学成归来的学者和艺术家。教师任省、全国学术机构中常务理事、副会长、副理事长11名,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3名,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名。同时,学院还聘请了50余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和学者担任顾问和客座教授。

十年来学院发展取得瞩目成就。学院在新的五年发展目标是创造出特色。这个特色是指学院各学科在国内本学科领域享有声誉度、占据制高点、形成独特性和学科方向上的卓越。学院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展开。但是十年做大,但还没有做强。我院的人才队伍还难以支持达到新的辉煌。例如学院教师中博士毕业比例还不高,只占教师比例33%,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学科发展潜力。而且在各学科中分布严重不均衡,比例最高的达到82%,最低的仅有4%。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尚可,但有全国知名度影响力的大师级、领军型专家学者非常缺乏。而且他们中的相当部分近年都将因为年龄原因退出教学科研岗位,学院人才匮乏问题将日益严重。这些都将严重制约学院未来发展,成为实现学校“文科跨越计划”的瓶颈。因此在学院即将召开的新的党代会上将提出“人才强院”的发展举措,把人才强院作为学院创造特色的抓手和着力点。作为基层教学单位,一旦目标确立,根本的就在落实。我认为学院落实人才强院在于党政班子要树立和落实发现、延揽、培育和使用人才的几个重要观点。

发现人才要有“宇宙”观。我们说的“宇宙”不是作为天文学意义的宇宙,而是全方位全时空之意。这里借用的是老子的弟子,与孔子同时代的文子在《通玄真经》中所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作为管理者在发现人才方面要有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在历时方面,要有人才的追溯性和未来性。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和艺术家的业务生命周期与自然科学家不同,往往在五十岁以后进入旺盛期。网上坊间甚至有“2010胡润艺术榜发布 中国艺术家越老越值钱”的说法。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固然重要,但“积淀”更是基础。“厚积薄发”常常是人文社会科学很高的赞誉之词。而厚积是要耗费时光的。所以我们要把人才的目光延展到“60(岁)后”。另一方面,全球化是我们无可逃避的趋势,高校更是首当其冲,人文社会科学也不例外。年青的学者,特别是“80(年代)后”,他们学历高,外语好,不少都在世界著名高校受过不同程度的学术训练。因此他们学术视野开阔,本能地关注本学科的全球发展现状,自觉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浸染于世界学术发展前沿,这是一个强大的人才宝库。我们要高度关注他们的成长,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培养为未来堪当大任的领军人物。“宇”在人才结构方面更多的是指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建设有特色的学科,需要建设一支综合的、成梯次的和互相补益的人才队伍。这里讲的是对“人才”不必求全责备。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说法,“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我的理解,“人才”不是一个高大上的概念,人才也不意味着全才,特别不是通才。上个世纪后期全球学科发展从高度分化向高度综合嬗变中,中国人才培养专门化趋势却愈演愈烈,可以说跟不上学科发展的跨学科研究趋势,乃至产生出“钱学森之问”,这是现实,我们必须面对。所以我们难以象国外著名高校建立大师领军型学院,而必须建立特色学科型学院。这就要求我们在发现人才中一是要注意发现教师的学术特长,二是要集成众多特长形成学科特色。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龚自珍老先生所提出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学历、职称、学术背景非常重要,作为管理者,我希望我们在建设特色学科的进程中,要放下身段,慧眼识珠,不求全责备,不以“全”取人。

延揽人才要有目标观。作为基层学院,我们的资源有限;作为建院仅十年,院友羽翼尚未丰满,需要学校全额拨付的学院,我们的资源非常有限;作为强大工科环视中弱小的文科学院,我们的资源特别有限。我希望我们在人才延揽中不图虚名不相攀比、不求“高富帅”不追“白富美”,而为我所用。这个需要有现实的需要、潜在的需要。首先学院应当集中有限资源向高层次人才投入。俗话说宁可断其一指不可伤其十字。在大师级人才和领军性的人才引进中应当花大本钱、下大气力。其次要对需要的人才要充分论证,要根据学院发展实际确定人才引进的目标对象,特别是引进人才的使用方向。第三,要预留宝塔形的人才队伍,虚位以待。

培育人才要有规律观。所谓人才是个人人生发展的一个过程,是一个共时性概念。绝大多数后来称之为人才的当初都是普通人。由于个人的努力和恰当的机遇逐渐成长起来。而人才的成长具有一定规律。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本寺的僧侣也能诵佛。我希望我们要有学科自信、人才自信和发展自信,特别要对自己的老师给予充分的信心。我们有过这方面的教训。学院近年调出的教师,有的成为专业院校的骨干教师、系主任,有的被别的高校引进成为教授、院长。首先我们要建立健全本学院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制定符合学院学科发展实际的青年才俊评估、扶持、支持、宣传、考核和激励制度。高度关注教师的发展成长。其中特别是要结合当前国家、教育部和学校项目申报规定,帮助他们尽快成长。建议学院设立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和专项发展基金,在人才培养中多投入,特别青年教师出国深造、高级别会议、高级别项目前期研究等方面进行倾斜,为他们的快速成长不断创造条件、提供机遇。其次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人才的成长有周期性,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学院要有足够的耐心,要能够准确判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个人不够努力,还是成长条件还不成熟,或者是机遇不具备,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出的“引、育、逼”我想这个逼是个广义的概念,决不是逼其不能,而是逼其无意、逼其不足,这个逼也决不是仅仅逼青年教师,也是逼学院、逼领导。作为基层学院负责人应当认真研究如何逼,而且首先是如何逼自己。逼出战略眼光、逼出体制机制、逼出对人才培养的无微不至。

使用人才要有全局观。人才强院最终要落实到人才的使用上。人才使用得好,会产生马太效应,人才使用得不好则会恶性循环。人才的延揽、培育目标根本指向是如何使用人才。对于我们艺术与传播学院来说,我想人才使用的依据是建设特色学科。首先,我们视为人才的人本身要有符合学院未来发展的特色方向方面出类拔萃的特质,他们的使用发展方向是成为特色学科的带头人,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的个人学术兴趣、特长与学院学科发展需要有机整合,把他们的作用发挥还原到凝炼学科方向,形成学科特色中。这里说的全局主要指学科视野,是四川省的全局、西南地区的全局和全中国的全局,如果个人的学术兴趣与省内、地区内和国内强大的团队发生重叠而又无力超越,我个人不建议发展这样的学科成为特色学科,人才的作用也不建议向这个方向投入。全局观的第二个含义是指,人才的使用对内要注重团队作用发挥,对外注重不同团队跨学科作用的发挥。对于前者来说,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人才或者学科带头人,在工作中要有团队全局意识,尊重团队中的每个成员的创新理念和智慧,营造公开、公平、平等的科研团队。只要有创新的思路和课题,发挥好团队成员的学术特长、相互补益、促进发展。对于后者,针对学院多学科的具体实际和世界学科发展的趋势,我希望人才使用方面还应当特别注重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建设。多学科是柄双刃剑。处理不好,学院学科多头发展、处理好了形成很好的发展态势。凡是有意、有利跨学科发展的我们都视为人才。

个人简介:

李岗,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艺术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过传播学、影视评论、语言学、比较文学等多个方向硕士研究生。主张带研究生少而精。不苛求学生的学术背景,而注重培养学生宽厚的知识基础、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研究能力。撰写、主持编写和参加编写出版《交际语言学引论》、《中国文化名著导读》、《世界文化名著导读》和《古代汉语读本》等学术专著和著作,发表《基督教释经学与中国训诂学的几点比较》、《媒介即讯息与沃尔夫假说》、《角色语言常量分析》等十余篇CSSCI和核心期刊论文,主持并带领研究生进行“政府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研究”、“民间传说传播模式研究”和“新传播语境下西部地区语言生态的考察与分析”等多项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教育厅和学校基金的课题研究,注重在研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