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0日,四川大学佛学专家哈磊教授在我校犀浦校区图书馆A区206会议室做了一场题为“《六祖坛经》的人生智慧”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中国宗教研究中心主办,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中国宗教研究”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682018WCX04)赞助。中心主任吕鹏志教授担任主持,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向仲敏书记、沈如泉副院长、唐丽娟老师、赵川老师、图书馆洪闫华老师、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张守帅老师以及校内外一些师生出席了讲座。
哈磊教授首先从《坛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开始讲起,他提到,《坛经》作为佛教东传汉地之后在中土产生的唯一一部以“经”命名的佛学要典,不仅精辟地概括了大乘佛教思想中最精髓的理念,也充分融入了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思想内涵,因而是佛教汉化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部经书不仅在汉传佛教内部受到极高的尊崇,而且对中华文化的其他主要方面,如儒道两家的思想,也都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是一部非常值得钻研的佛教经典,而且其中不仅涵容着深刻的佛学旨教,也包含着许多破解生活迷惘的道理。
其后,哈磊教授通过禅宗六祖的法脉传承,简要介绍了禅宗在中土传播和弘扬的过程,并通过“受想行识”“心识”“住处”等重要的佛教概念,讲解了禅宗思想的主要理念。他强调,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教化之教”而不完全是“宗教之教”,它比较强调对人的实际生活的指引,比如“自净其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净则国土净,心恼则众生恼”等,引导人们将佛法的学习与修行立足于现世的日常生活,克服妄念,发明心性,最终达到“见性成佛”的境界。哈磊教授还通过对六祖生平及其开悟历程的介绍,展示禅宗特有的“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教法,并以六祖传世名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指出这种宗教注重心性的真正发觉,而不注重形式上的义理考究的突出特点。
哈磊教授的讲解充分立足于文本,通过大量的原文解读,阐明了许多理解《坛经》以及禅法的关键要点。比如他提到,坛经中的“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就是提醒人们,成佛之事本不假徒劳外求,而要在自己的日常实践中洞见万物万法的空寂本性,从而实现顿悟。所谓的“见性”,具体地说就是要“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但哈磊教授同时强调,不能因此认为“烦恼”与“菩提”的完全对立的,因为两者其实从本质上是一回事,正所谓“烦恼即菩提”,烦恼往往是开启求取菩提之路的重要契机,正如“佛”与“众生”从本质上也并非二物,正因为如此,《坛经》特别强调“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所以,哈磊教授最后强调,人之所以有烦恼,乃是因为贪欲太重,“我执”太深,故而《坛经》才提出“除人我,须弥倒;去贪欲,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
哈磊教授讲授完毕,师生们提出“抢夺六祖袈裟的惠明为什么提不动袈裟”等问题,哈教授作了精彩的解答。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说理深刻,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受到了参与讲座活动的师生的一致好评。